当前位置:牛保洁 >>> 资讯 |
作为成渝极核和全省主干,成都去年经济总量达到1.99万亿元,占四川全省37.0%,是四川乃至我国西南地区经济发展重要的稳定器和压舱石。从区域经济视角看,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国家战略背景下,这座城市的未来走势及发展动态备受关注。
近日,成都市出台《增强发展韧性稳住经济增长若干政策措施》(下称“成都方案”),全力以赴稳增长、稳市场主体、保就业,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这组政策措施被称为“稳增长40条”,在财税、金融、产业建圈强链等9个方面加力加度,努力为全国和四川全省扎实稳住经济大盘贡献力量。
不妨以“成都方案”为例,结合当前国内新一线城市的动作和特点,来理解我国当前稳增长的逻辑与策略,进而锚定中国经济走向持续繁荣的路径。
新一线城市竞逐稳增长
5月25日,国务院召开全国稳住经济大盘电视电话会议,要求各地各部门切实履行稳定经济增长的重大职责,采取有力措施稳增长保市场主体保就业保民生。国务院印发的《扎实稳住经济的一揽子政策措施》,提出六个方面33条政策措施。会后各省市纷纷响应,其中四川省政府印发《扎实稳住经济增长若干政策措施》共30条措施。
就在6月19日,重庆市发布了稳经济政策包,收录了该市正在执行、含金量较高的系列助企纾困政策,涵盖十大类共128条,惠及工业、农业、交通运输业、文化旅游业等9个行业领域的市场主体。
除了成都和重庆,其余新一线城市也先后出台稳增长政策。6月2日,《杭州市贯彻落实国务院、浙江省扎实稳住经济一揽子政策措施的实施方案》和《西安市扎实稳住经济若干政策措施》在同一天印发,杭州推出52条政策措施,西安则是37项相关举措。
与此同时,厦门市也出台符合该市实际的助企纾困一揽子政策,预计全年可为企业减负超200亿元。而天津早在5月31日就推出了《天津市贯彻落实扎实稳住经济的一揽子政策措施实施方案》,包含35条政策措施。
更早的是青岛。5月29日,青岛市通报《青岛市激发市场活力稳定经济增长若干政策措施》的有关情况。这组政策涵盖助企纾困、促进消费、稳就业保民生、激发经济市场活力等方方面面,被称之为“稳增长89条”。
有的城市由市政府统一出台政策方案,有的城市由不同部门分别推出。以南京为例,该市既有《南京市促进工业经济平稳增长若干政策措施》“15条”,也有《金融支持南京市经济稳增长实施方案》“28条”。而有的城市相关政策一出再出,比如宁波市在此前稳链纾困助企“47条政策”基础上,近日又出台《宁波市贯彻落实扎实稳住经济一揽子政策措施实施方案》“16条”,进一步聚焦重点领域,加大政策扶持力度,让政策尽快灌注到市场主体最需要的地方。
一些城市则提出,其所辖各区县可结合区域实际出台配套政策,尽快对稳住经济和助企纾困产生更大叠加效应。
“成都方案”瞄准市场主体
从微观经济视角看,实现经济增长稳中求进,重点在于千方百计激发市场主体活力,着眼扩大有效投资,充分释放消费需求。
稳市场主体是稳经济的基础,瞄准市场主体发力是“成都方案”的首要特点。一是向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让利,让其充分发挥保就业保民生的重要作用;二是对重点企业、专精特新企业等市场主体给予更多支持,让其发挥稳增长稳预期的作用;三是通过柔性执法、弹性管理、优化服务等方式,为市场主体发展营造宽松的环境,更好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总的来说,是循着靠前发力、适当加力的原则,紧紧围绕稳市场主体,以稳增长保就业保民生。
政策措施中,也有不少体现成都特色的。例如,鉴于成都大运会延期到2023年举行,在推动基础设施投资、促进消费恢复发展、推动文旅体消费回暖等方面,提出支持大运会场馆有序开放,提前释放赛事红利激发消费潜力。
而在成都近年来着力推动的建圈强链方面,对于该市重点产业链的补链固链外资企业重点项目,优先纳入成都市重点项目计划清单,按照相关政策优先保障用地、用能等要素。完善产业链服务激励机制,推进产业建圈强链“红黑榜”制度,强化“红榜”激励,给予区县土地、财政等方面支持。另外,为突出成都国际门户枢纽特点,还新增了畅通国际物流通道等政策举措。
针对疫情影响之下的需求侧短板,“成都方案”提出强化需求侧管理,全力稳定投资促进消费。在加快推动基础设施投资的同时,加大对优化投资项目审批、强化项目要素保障支持力度,例如对国家和省、市“十四五”规划确定的重大基础设施项目,提前到今年开工的,由市级相关部门加大资金配套和要素保障力度,等等。
在推动文旅体消费回暖方面,成都将推动全市A级旅游景区首道门票开展打折优惠活动,支持实体书店、电影院、国有博物馆和经营性演出团体发展,鼓励非国有博物馆免费或低票价开放,按相关规定给予一定的经营补贴;在稳外资外贸方面,提出增强外商投资项目支持力度、降低外资外贸企业经营成本系列举措。
供应链畅通稳定至关重要。好比人体一样,毛细血管的疏通与大动脉贯通同等重要。一是围绕促复工、保运转、优通行,采取高效透明的方式加速微循环畅通;二是加强建机制、稳仓储、保供给,运用多种手段建立应急管理运营机制;三是借力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推动资源整合、流畅优化、组织协同,实现降本增效。
为此,成都在稳增长举措中提出,加大对物流枢纽和物流企业支持力度,对客货运和出租车及网约车司机、快递员免费进行核酸检测和抗原检测,全力保障国际国内商品和要素资源供应稳定、流通顺畅。
稳增长的数字经济力量
值得一提的是,“成都方案”还具有鲜明的新经济特点。为提升现代产业发展能级,成都将加大制造业项目招引促建力度,培育壮大数字经济,强化企业上规模上台阶激励,对不同领域的企业,上升一个台阶便给予相应的激励。作为新经济研究者,笔者对于其中“培育壮大数字经济”尤为关注。“成都方案”提出三项举措:其一,发挥数字经济平台企业辐射带动作用,搭建协同平台、拓展应用市场,对企业或机构自主投资建设产业链网络化协同平台并对外服务企业数达到200家(含)以上的,按照企业对该项目投资额的20%给予企业最高300万元补助。
其二,支持企业或机构建设数据服务平台,支撑产业建圈强链、智慧蓉城等应用场景落地,对企业自主投资建设数据服务平台并对外服务企业数达到200家(含)以上的,按照企业对该项目投资额的20%给予企业最高300万元的补助。
其三,鼓励企业或机构将数据接入数据服务平台,按照该数据流通收益的10%给予数据接入企业或机构最高100万元奖励。获得政策支持的平台,原则上应面向我市中小微企业提供至少一年期的免费服务。
在外部不确定性和多重挑战下,“三驾马车”中的出口和消费一时难当稳增长大任,相比之下,还是投资尤其是新基建投资更有潜力空间。越来越多的地方意识到,要实现经济稳增长,必须抓住科技创新这个关键变量,发力数字经济、基建投资等相关领域,以数字技术在新消费与新基建之间架起桥梁,加快新动能培育和新经济发展。成都在培育新经济新动能方面已积累多年,正在进一步蓄势发力。
当前,科创引领、数智赋能成为各地发展经济共性的抓手,并注重发挥区域联动作用和产业协同效能。一方面稳住制造业大盘,借助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赋能实体经济,协同推进集群化建设、平台化发展和数字化转型。另一方面推进产业补链强链,促进数字经济与绿色发展深度融合,积极培育绿色数字产业新生态,以改革和创新驱动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齐稳齐升。
政策的生命力在于执行。“成都方案”在确保政策的执行力方面,特别提出要打通政策执行最后一公里,优化为企服务联系对接机制,确保政策及时兑现、应兑尽兑。具体通过优化提升智能服务平台,逐步实现一般政策事项人工和智能审批相结合、刚性政策事项“免审即享”、普惠政策事项“免申即享”等功能。这些细节安排,都是稳增长政策落地落实的切实保障。